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脸面,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名片,在《重庆十大名片》之中,火锅作为重庆的第二张名片。可见火锅对于重庆的影响之深刻。
重庆是火锅的发源地。秋日渐湿,冬季阴冷,重庆人据此创造了融麻、辣、烫于一炉的祛寒除湿食品――火锅。火锅铸造了人的性格,重庆人又炼就了火锅的品质,那就是去粗取精、多味并存、崇尚自然、随心所欲,从而让火锅走向了全国,走向了世界,充当着重庆饮食文化的形象大使。在餐饮业上,重庆是个善于创新、善于变化的城市,有专家评论说,重庆平均每三天就要推出一道新菜,然后引领行业,风靡一时,令人称奇的是,火锅却能够以静制动,以不变应万变,永远不在淘汰之列。究其原因,恐怕除了火锅自身的口感魅力外,人们的心理感应也与之密不可分。因为在重庆,火锅是一种生活,一种传承,一种感觉,它在入口入胃的同时,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心底去了①。重庆火锅在人们追求时尚的今天算不得新奇的事物,但她就像唐代仕女的雍容华贵曾让人们痴迷。重庆火锅蕴含的文化因子同样应引起人们的注意②。以下是笔者对重庆火锅与重庆文化的浅薄之见。
一、重庆火锅中的开放、兼容并包文化
重庆火锅选料广泛,独具一格。出名的火锅有:重庆毛肚火锅、清汤火锅、鸳鸯火锅、啤酒鸭火锅、狗肉火锅、肥牛火锅、辣子鸡火锅、蛇肉火锅等等,品种不下百余种,还有为外国人准备的西洋火锅;火锅烫食“各取腹所需,各吃口所长”,随心所欲,无所不有,啥都敢吃,家禽、水产、海鲜、野味、动物内脏、各类蔬菜和干鲜菌果等都有;重庆火锅的口味倾向于大众化,重庆火锅最初的卤汁以麻辣为主,只放些豆瓣、姜、酸、花椒等调料,对人刺激性大,后来发展为用牛骨、活鸡、鲫鱼、鸭、蛇等吊汤,既增加了鲜味,又减轻了刺激性;重庆火锅的味碟有多种,如用麻油、蚝油、熟菜油、汤汁等调制成味碟,适应了不同口味的需要。从重庆火锅的原料到重庆火锅口味再到重庆火锅的味碟,可以看出重庆火锅的味道是多种混合在一起而形成的,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兼容并包的饮食文化。历史上,重庆是巴人的聚集地,资深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曾经说过:“巴蜀文化是一种开放、兼容的移民文化。“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”,尽管如此,巴蜀人的祖先还是克服困难,让“蜀道难”变成了“蜀道通”,这样巴蜀文化得以向外界传播,移民文化得以更好地兼容和发展。
春秋时期,巴蜀地区只住着土著居民。战国以后,外地人纷纷入川,规模较大者有汉末的刘备入川、唐代的唐明皇入川等。抗日战争时期,四川成为大后方,成千上万的逃难者来到四川,解放后,随着四川建设的快速发展,八方民众纷纷汇集于此……因此,四川的饮食风俗既有本地特色,也有其它省市饮食风俗的痕迹③。正是这种融合本地与外地的风俗特征,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,其中体现得最明显的要数重庆火锅。
|